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及风俗和日期)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既是四季的变化,也是诗人歌唱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中,漫长的岁月积淀成传统习俗,人们劳作生活,导致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春季开始,2月3日至5日

细风先动柳,残雪藏不住梅。江南立春[吕宋简一]

立春,又称春节和元月节。作为春天的第一个节日,立春的大部分活动都围绕着“催春”展开。周朝乃至汉代,天子亲自到北京东郊迎春。所谓迎春,就是迎春,迎春女神句芒。到了后代,官员反而会接见。在民间,还有表演春、拜春神、戴春花、打春牛、咬春、吃春盘等活动。时至今日,立春仍然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节气之一。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迎接春节的习俗逐渐简化为“吃”。对于北京人来说,当他们在春天开始的时候,他们吃春饼炒蔬菜,或由面粉蚕演变而来的油炸春卷。

雨水2月18日-20日

大道上方的天空中有许多丝,它像黄油一样细腻湿润,远眺的草地依稀相连,但在近看却显得稀疏。“初春是水利部张委员”[唐汉瑜]

节气前后,万物开始发芽,春天来了。《二十四节气》写道:“在正月里,每天都充满了水…东风一解冻,就散成雨。”其实这是古人对降雨的简单理解。当然,下雨不代表会下雨。气象资料显示,中国北方很多地区,雨前雨后雪多。下雨的时候,最有趣的习俗是发财或“取米之色”,用米来预示当年早稻的丰收。下雨前后,人们在锅里炒饭,爆开的白米花越多,收成越好。

震惊3月5日至7日

竹林外的两三朵桃花,水里的鸭子,它们首先注意到了春天的暖春。惠崇春江夜景[宋苏轼]

斯汀,原名“启智”,为避讳汉武帝刘启而改名。这个节气,顾名思义,和上百种昆虫有关。随着阵阵春雷,春意越来越浓,沉睡的蛇、虫、鼠、蚁都醒了。有些地区有吓全家吃梨的习俗。不过蛰的习俗其实多与驱虫杀虫有关。俗话说“春杀一虫,胜于夏杀千虫。”人们会在家里的墙壁边缘等地方撒一些石灰粉,防止昆虫和蚂蚁进入,还会用烟熏艾草来驱赶家里的害虫。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它标志着春播的开始。

3月20日至22日,春季

初春的第四天,春天在中间。春分[唐绪宣]

春分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相等,称为“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在这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竖蛋的习俗,这是一种祈求好运的仪式。在中国,春天分蛋的传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传说春分是一年中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的日子。当然,天文学家认为鸡蛋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用一些技巧竖立起来。除了下蛋,春分这一天还有很多习俗,比如祭祀春菜、酿酒、祭祀牛禽、放风筝等。

4月4日至6日清明节

燕子来新社,梨花落清明后。残破战斗中的春色[蜀]

春雨过后,气温回升,天气宜人,草木葱茏,给人一种清爽明朗的感觉,这就是清明的由来。今天,一提到清明,人们往往会想到扫墓、踏青等。这是因为清明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时间相近的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禁火,祭奠祖先;尚洁,俗称三月三,是一个在郊区喝水和春游的日子。宋元时期,这两个节日的习俗逐渐融合到清明节气中,并由此演变为集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延续至今。

谷雨,4月19日-21日

春天是谷雨中的黎明,山川是绿的。三月谷雨二十四神诗[唐元珍]

谷雨是农业和桑树生长的好时机。作为春耕的重要时期,花生、红薯、水稻秧苗、玉米都要在谷雨中种植。同时,谷雨也是采摘泡茶的好时机。关于谷雨的起源有两个传说,一个与仓颉有关,另一个与仙女牡丹有关。谷雨祭仓颉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一种习俗,以纪念玉帝“从天而降的谷雨”,作为对仓颉造字的奖励。谷雨也是牡丹开花的时候,所以牡丹又叫“谷雨花”。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将在谷雨中举办牡丹花会。渔区会选择祭祀波塞冬,祈求平安和丰收。

斗柄指南,天下为夏。

漫长的夏季,5月5日至7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瘦。避暑山庄杂兴[南宋范成大]

长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里的“夏”指的是一个大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天种下的庄稼,现在已经长大了,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过去长夏也叫“长夏节”,是天帝祭祀炎帝和祝融的日子。在民间,人们会用新收获的果实祭拜祖先。比如苏州有句话叫“长夏见三新”。此外,长夏还有吃鸡蛋的习俗。对于孩子来说,在吃鸡蛋之前,他们会和这个鸡蛋“打蛋”。蛋头的赢家是“蛋王”,蛋尾的赢家是“蛋王”。

5月20日-22日。

掐着青苗种福田,低头看天上的水。插秧歌[唐七]

你一到,就说明夏天到了。节气中,小满时节充满了温暖和生机。此时,中国北方的小麦正在由绿转黄;江南一带,水车、运丝车、运油车繁忙。在农耕时代,“男耕女织”是一种典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小满前后,南方很多农村都有蚕祈福节,祭祀蚕神。桑葚不仅是这一天的祭品,也是人们在这一天享用的水果。与此同时,郊区的油菜籽成熟了,农民们忙着送去榨油厂榨油。在一些地方,小满还有祭祀车神的习俗——这里的车神指的是水车神,形似白龙。

芒种6月5日-7日

梅黄时,家家都被雨水淹没,池塘边绿草如茵,蛙声阵阵。小丑[宋钊·石秀]

芒种是小满之后的节气。有人质疑过这个名字。二十四节气中,为什么小满与芒种不同,却没有“大满”?有人认为这种命名可能与儒家和道家的观念有关。芒种又叫“忙种”、“忙种”。这个季节是农民最忙的季节。与其他节气相比,芒种的习俗并不多。种田要看天气,祈雨和阳光缺一不可。在此期间,鲜花很快就会枯萎,一些地方会举行仪式,祭拜花神,以表示感谢。

夏天从6月21日到22日。

天变得极其阴,夜从此漏雨。夏至避暑山庄北池[唐·魏·吴颖]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二分法”的说法。夏天白天最长,北半球的白天越来越短。在宋代,夏至是一个“法定假日”,官员可以有三天的假期。夏至的习俗主要以吃为主。比如江苏等地吃豌豆糕,北京吃莴笋凉面降火开胃,称为“饺子夏至面”。杭州喜欢吃黑米,广西喜欢吃酸饭和各种凉糕,山东喜欢吃生葱、黄瓜和水煮蛋。夏至过后,我们准备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所以从夏至开始,人们就要做好各种防暑和避暑。

夏季高温7月6日至8日

夏天的太阳会落下,秋天的麦子会落下。寄朱芳集于夏雨【唐·吴·元亨】

代表炎热的暑,但古人认为暑期并不是最热的时候,所以称之为暑。相传大暑前夕,即六月初六,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所以,酷暑前后,家家户户都会“晒晒太阳”,把衣柜箱子里存放的衣服被褥拿出来晾晒。夏热节气的习俗也和在大川吃饭有关,比如吃新米,品新酒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喝羊肉汤,吃莲藕、芒果和面条。虽然酷暑令人生厌,但这些时令美食却能开胃开胃。

夏季高温7月22日至24日

人情在受酷暑之苦,物却已惊秋。六月十八日大夏日夜【宋·司马光】

要说天气热,还得数“三伏”。夏季酷暑在三伏中间,可谓酷暑倍增。光是想想就让人觉得提前进入了“上蒸下煮”的“蒸笼”模式。难怪叫“苦夏”。夏凉是酷暑绝对的生活主题。俗话说“盛夏荷花开,井边乘凉是常事。”在没有空冰箱的时代,凉茶、豆饼、大蒲扇和井水、竹榻、冰西瓜都成了驱暑降温的好帮手。赏荷节,俗称“荷花生日”,是酷暑时节难得的户外活动之一。

斗柄,意为天下皆秋。

秋季开始,8月7日至9日

秋声中无处安眠,无处安眠。立秋日[南宋刘汉]

俗话说“一叶落知秋。”在这里,叶子指的是梧桐树。在古代,“梧桐报秋”是一种宫廷仪式,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对古人来说,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现在是秋天,天寒地冻。”虽然还是盛夏,但此时的风和盛夏的日子不一样,已经很冷了。“苦夏”过后,人们必然会削减开支。当它们在初秋到达时,它们将需要“糊秋肥”,特别是用肉。汪曾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贴秋肥》,说明北京人所谓的“贴秋肥”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就是吃烧烤。文中还提到,内蒙古也有“贴秋膘”的习俗,尤其是用手吃羊肉。

夏季高温8月22日至24日

大风驱急雨,余热扫空。酷暑过后的风雨[原绸原]

酷暑是气温变化的重要节点。酷暑过后,早晚降温明显。一旦下雨,就让人感觉更加萧瑟。酷暑过后,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会经历一段炎热的时间,也就是俗称的“秋老虎”。但在北方,酷暑过后,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季节。随着夏日的暑气散去,天上的云彩格外美丽。这个时候,和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去野外赏秋景,旅游游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句谚语说“暑热酸梅汤,内热尽消”,指的就是暑热喝药茶的习俗。

白鹿9月7日-9日

今夜起露变霜,家中月色多明!月夜忆兄弟[唐杜甫]

秋梦结束了,秋中期开始了,千禧年到来了。《诗经》爱情诗《剑甲》的兴起,始于《剑甲》和《白鹿原》。所谓白露,是指夜晚空空气中的水汽在天冷时凝结,附着在树木、花草的叶片和花瓣上的水滴。清晨,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无瑕,故名“白露”。白露时节,江浙一带曾经有喝自制白露米酒的习俗。老苏州人要鳝鱼,老南京人喜欢白露茶,福州人要桂圆,被认为是大补。白鹭季节也是太湖人民祭奠王禹的日子。渔杀一家是活动期间的必备表演,表现了当地人对幸福生活的期待。

秋季分为9月22日-24日。

秋分金黄,风清露寒,秋分半。《绛唇》【宋谢懿】

秋天也是昼夜平分的日子。早在周朝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说法,也就是说在秋分时节祭祀月神。北京的月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月亮的地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拜月习俗,即民间谚语所说的“男人不是拜月”。这种想法可能与过去男尊女卑的观念有关。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祭月节定在秋分当天,但不能保证每年秋分都会有满月,于是祭月节调整到中秋节。

寒露10月8-9日

蒲晚离商是什么意思?草根寒露,虫鸣。送我十五叔【唐王长龄】

露水是冷的,这意味着季节是深秋。古人云:“春生夏长,秋收冬储。”寒露一落,就该开始准备冬储了。对于国家来说,积累了一年的案子也需要在这个时候了结。寒露来临的时候,大雁已经飞向南方。因为气温波动剧烈,这个时间段的人穿衣服最难受。也许他们今天只是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明天就会在温暖的阳光下暴露出“白发汗流”。然而,深秋正是赏菊赏红叶的好时节。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流光溢彩,悠然自得。如果你想欣赏红叶,去香山。

10月23日至24日初霜

在第一个弗罗斯特30岁生日后,他去了一个叫叶秋的地方。《九月赋作》【唐元珍】

初霜是从秋天到冬天的过渡节气。此时树叶枯黄,风一吹就落。初霜登高远眺是很多地方的习俗。由于第一个霜冻季节即将到来的寒衣节,扫墓也是这个节气的习俗。柿子是初霜时的美味。以前老北京人喜欢在四合院里种柿子树。现在,在老舍故居、梅兰芳故居都能看到。老北京人把初霜后的柿子称为“蜜罐”。如果冬天保藏,还可以吃冻柿子。栗子也好吃。这个季节走在街上,买一袋糖炒栗子,暖暖地捧着,边走边吃,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初冬,11月7日至8日

细雨寒无霜,庭前木叶半青半黄。“关于立冬的两首诗”[宋畴元]

二十四节气对“冬”的解释是:“冬为终,万物收。”在过去,人们会在初冬举行祭祖活动。他们感谢祖先给了他们天堂,用酒和食物奖励自己一年的辛勤劳动。立冬也是古代版的“教师节”。在这一天,许多地方会举行拜访老师的活动。学生们会在这一天去拜访他们的老师,有些老师还会设宴招待前来看望自己的学生。今天,在初冬吃饺子的习俗仍然在北方许多地区流行。人们认为,立冬应该冻掉耳朵,而不是吃饺子,而南方会选择一些药膏,药膳和其他补充剂。

小雪11月22日-23日

像一只鸟,六还是振翅,自怨自艾,离开北京十几年。唐东大一[唐高氏]

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寒冬的真正开始。当然,即使这个时候下了雪,地面上也不会留下积雪。此时寒潮和强冷空 gas活动频繁,北方降水陷入低谷,南方雨量较大,天气阴冷潮湿。小雪节前后,土家族会启动一年一度的杀猪活动喝汤迎接新年。所谓刨汤,就是用猪的内脏、肥肉、脑髓等配料,剁成细末,加入糯米、猪血、辣椒等调料,倒入小肠中,熬煮而成。在一些南方地区,糍粑会被作为传统的节日祭品,或者加工成腊肉,而在台湾省,鱼干会被晒干以储存干粮。

12月6日-8日大雪

知道雪很大是深夜,因为时不时能听到竹枝折的声音。夜雪[唐·白居易]

会下大雪吗?事实上,在大雪节前后,真正降雪的地区并不多。大雪这个节气,意味着从今以后降雪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但并不意味着会有大雪。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小雪节的时候,雪会融化,但是到了大雪的时候,地上就会有雪。以前,大雪节气的来临,意味着气候不再适合人们出行,家里的日子特别不好过。但是现在,冬天变得容易多了。平日里,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叫朋友去雪地里玩,都不会气馁。

冬天从12月21日到23日。

日初,绣工加线,雪意平山欲开花。11月27日冬至【朱元德润】

在周历中,11月的冬至是一年的开始,秦历遵循其制度。汉代以后,冬至与年初分开,但民间仍有“冬至大如一年”的说法。冬至祭天是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古代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唐朝非常重视冬至,其仪式被称为“国之礼”。皇帝需要到长安城南郊的土堆上祭天,伺候各国朝臣和外交使节,大赦天下。冬至那天,普通人会请亲戚朋友,与家人团聚,大摆宴席。冬天,冰雪中的游戏也很受欢迎,比如打雪仗、雪狮和雪人。

小寒1月5日-7日

向日葵的影子会向着太阳生长,梅花会在微寒中绽放。冬至[宋珠舒针]

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小寒和之后的严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画数字九是黄河流域小寒前后避寒的一种有趣方式。数字九中的祛寒图是双钩红书法,有九个繁体字,每一个都是九画。当然,其实99年的祛寒图是从冬至那天开始填的,每天按笔画顺序填一笔,直到春天到来。九九计划里也有一些梅花的图片。有些地方在寒冷的季节用膏方进补。旧时天津有在寒冷季节吃黄豆芽的习俗。这种黄豆芽是用白菜芽做的。

寒冷的1月20日-21日

海中云常萧瑟,大寒松竹更萧瑟。元[宋]

和小寒一样,达汗也是一个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达汗意味着极端寒冷的天气。《授时通考石天》引《三礼义》:“大寒为中,形似小寒,故称大寒……大寒之极,谓之大寒。”但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小寒可能是一年中的最低气温。节气“大寒”临近春节,所以有一个特殊的新年习俗,即“尾奢食”,过去在东南沿海和福建一带特别流行。如今,很多公司在年底举行年会,实际上是这种习俗在丰盛食物中的延伸和演变。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既是四季的变化,也是诗人歌唱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中,漫长的岁月积淀成传统习俗,人们劳作生活,导致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资料来源:Qianlong.com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及风俗和日期)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14202.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