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在工作。资料图片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的《整顿党的作风》的讲话中强调:“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怎么能联系起来呢?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有的放矢’。”
“有的放矢”的真正含义是“拿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箭,对准中国革命各种问题的靶子”。1942年11月11日,谢觉哉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读文体文献札记》一文,谈了他学习毛泽东“有目的”理论的体会。谢觉哉传道,“挨一箭是一回事——学习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清楚目标——研究现状和历史是一回事;学习射击——瞄准目标和稳定的技术——是另一回事。”
谢觉哉说:“拿到箭,看清目标,射准,合起来看,是一件事的延续或发展。分开来看就是三步,或者说三件事。”拿到箭是第一步或者说第一件事,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比如一个同志在外国干了实际的革命工作,干得好,就射一箭。但是,挨了一箭就得射,不能把马列主义束之高阁。
看清目标,这是第二步或者说第二件事,需要对周围的真实环境进行细致系统的研究。箭是好箭,但靶场环境变了。不调查乱打就乱拍。比如有些同志来中国,却不调查中国革命就乱放箭,这当然不能接受。
准确的射击,也就是第三步或者说第三件事,需要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拿好箭,找准目标,但不熟练,会有偏差。比如,一个有理论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同志,不能说他在书本上学到的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无用的、完全不正确的,但射击技术差也会导致错误。
“取箭、看清靶、射准”,体现了“从学到用”的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在实践中,上述三个步骤或三件事必须全面系统地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本文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例,形象地阐释了“得箭、见靶、射准”的内在逻辑关系。谢觉哉说,“在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毛主席不是把理论当作教条,而是把理论当作行动的指南——箭;我对中国、日本和国际问题做过深刻的调查和研究——目标;另外,枪法很好——策略和方法都很周到。”
(来源:2018年8月28日人民日报文章《谢觉哉:瞄准三步曲》,作者:陕西省委党校潘·)
本文标题:有的放矢的意思(有的放矢的意思和道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16836.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