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条关于生僻字的微博。一连串的问题随之而来:什么样的词可以称之为生僻字?如何界定生僻字的范围?
通常,“生僻字”也叫“生僻字”,指的是生僻或不熟悉的汉字。这里有一些例子。
看了这几个字,突然觉得生僻字的定义应该更宽泛一些,那些看起来很熟悉但又不会发音的字也应该列为生僻字。
01
不认识也没见过的词。
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汉字从古至今,书写着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专栏,把那些晦涩生僻的词语和图片结合起来,让人们知道这个词的正确读音,了解一种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
老虎
[土耳其於菟]
土族的传统舞蹈。於菟的意思是“舞者”。每年农历11月20日的“黑手党日”,於菟都会在自己赤裸的上身画上虎豹图案,挨家挨户地跳舞。土家族人相信於菟可以祈求和平。
如今,“於菟图”仅在青海同仁县都乎村流传,处于濒危状态。
博
圆盘式张力装置
[花鼓钹]
钹起源于乾隆年间的民间儿童舞蹈,是一种打击乐器,在表演中用作伴奏,在舞蹈中用作道具。
如今,“花鼓大钹”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后牛坊村流传。由于缺乏技术乐谱的整理,会主和老艺术家年事已高,存在传承危机。
唐
重打
【荆州苗歌】
湖南靖州苗族传统音乐。“鬼”是模仿打鼓的拟声词。苗族先民模仿大自然的和谐,创造了“苗宋鬼”的独特魅力。
如今“苗歌唱法”只在靖州李峤苗族中流传,发展空逐渐萎缩…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个词本身让我们觉得陌生,而是它所代表的东西让我们觉得陌生。
02
那些熟悉却不认识的词
你有过“大眼瞪小眼”的尴尬经历吗?面对很多汉字,我觉得很熟悉,但是不会念名字。
这种尴尬的体验就像:哎,这个人就站在你面前。两天前我见过她,但我记不起她的名字了。
最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尤其是看一些传统故事或者经典的时候。
打开《世界上的中国故事》,一看就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毕竟作者易伟老师一直站在孩子的角度简化细致,应该很容易读懂。
但其实有些“拦路虎”,他们都很熟悉。
比如“曲奶奶送金豆”的故事里,我就遇到了“竹条”。你怎么看“脱衣”这个词?看起来像是“炉排”和“鄙视”。感觉很熟悉,但是就是看不懂!
后来查字典才知道我读的是《竹简(miè)》。
“竹条”通常是指切成一定规格和条的细竹条。
在《游仙梦》的故事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麦秸”。说实话,现在大部分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麦秸,或者说从来没见过,以至于在看这个“稻草”的时候会一头雾水。你怎么看这个词?
麦秸在农村还是很常见的,就是麦秸;有时豆的茎也被称为豆茎。
而在书呆子中,打躬作揖(yρ)中的“ࣸ”一词,在古代是很常见的理解,但在现代却很少见,所以看到这个词,难免会感到困惑。读什么?
总结一下,你发现有一些词本身并不是生僻字,只是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出现,所以长此以往就成了“生僻字”。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原有的生僻字,还要防止更多生僻字的出现。
03
那些被人们保存下来的生僻字
生僻字之所以生僻,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拯救这些生僻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它们变得普通。
此前,神曲《生僻字》在网上广为流传,掀起了学习生僻字的热潮。
这首歌被网友评为“史上最难填词的歌”,收录了70多个生僻字,被称为“汉语十级考”。
由此衍生出了不同的版本,如化学版的非常规词、中医版的非常规词等。平日里看不懂的词,变成了歌词,在歌里唱起来就简单多了。
(左:化学版生僻字,右:中医版生僻字)
虽然生僻字通过各种机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网上有一种质疑的声音,认为我们是否有必要专门学习生僻字。
“不常用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学了也没什么用。不如留点时间学点别的。”
的确,生僻字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但生僻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应该被丢在角落里,而应该在遇到时抱着学习的态度去主动接近。
比如我们在阅读经典和故事的时候遇到生僻字,不要直接跳过,而是征服它,学习它的发音和写法。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让生僻字不再“生僻”。
最后用不寻常的话结束歌词:“我们的汉字,写了五千年,画了五千年,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汉字,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
本文标题:蔑怎么读(蔑怎么读组词)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19905.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