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言文虚词“之”用法大全
(1)代词,在句子中作宾语或兼语,而不作主语,分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以翻译成“我”和“我们”,如:“你是生于忧患吗?”(《捕蛇者论》):“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翻译为“他(他们)”和“她(他们)”,如:“所以在吴使之功。”(《勾践灭吴》):戴大福的文笔。
3.近端代词可以翻译成“这个”,如:“长疖子的人不如孔子。”(世说):是这样的。
4.充当代理人。如:“雀秦有益于晋,惟君独尊。”(《烛之武退秦氏》):取“阙秦金”之位。
5.替换。比如“虽然有暴力,但那些不再强大的人会让它发生。”(《劝学篇》):代木。
(2)结构助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属性的符号。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比如“是我的错。”(《烛之武归秦时》):可译为“德”。
2.介词宾语的符号。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如:“福晋,何以厌之?”“之”把动词“有”的宾语推进到动词“言和”。
3.属性后的符号。通常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的位置是一样的,但为了强调定语,定语有时放在中心词之后,有时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用“之”。翻译时,要把后置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与“之”相关的属性有两种后置格式。
①“头语+志+定语”的格式。
比如“蚯蚓没有爪子的优势,但是它的骨骼和肌肉很强壮……”(荀学)。“力”和“强”分别作为中心词“爪”和“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着”的格式。
比如“一匹千里之行的马,会吃一顿饭,或者做一石玉米。”(马硕)“千里”是“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以翻译为“的”。
比如“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禽、兽的看法,往往都是有的,都是因为思想深刻。”(《宝蟾游记》)第二个“之”是“德”的意思。
5.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以不翻译,也可以翻译省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如:“老婆的美是为了我,但她也是为了我。”(邹忌讽刺齐王受教)
②主谓短语在句子中作宾语。比如“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弱。”(勾践灭吴)其中“力不足”是句中“知”的宾语。
③用于复句的主谓句。如:“邻厚,君薄。”(《烛之武退秦时》)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之”不是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而是加在主语和介词短语之间,改变其句子的结构关系,主语和介词短语形成新的短语。例如:
我献身于我的国家。(孟子·惠亮·王上)。
(8)夫武陟与叶月,敌国交战。(《勾践毁吴国语》)
(9)时至今日,秦与齐交好,仍与鲁交好。(《史记·张仪列传》)
去掉例(7)和例(8)中的“之”字,可以发现“我”和“吾”在整个句子中充当主语,介词短语“郭玉”和“鱼跃”在句子中充当状语(部分谓语);加上“之”,整个句子的结构就变了。两种特殊形式的短语,即由主语和介词短语组成的新短语“吾人之国”和“吾之曰”,充当全句的主语。这种句型有强调语言潜力的作用。翻译时,宜还原句子原貌,即去掉“之”字,让特殊短语中的主语充当整个句子的主语,介词短语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我已经为我的国家尽了最大努力。例(9)“齐秦”是整句的主语,“齐陆”是动词“有”的宾语。
(3)音节助词
1.用于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之后,构成音节,没有实际意义。(1)灌鼓,兵刃相连,弃甲拖兵而走。袁:很容易把这个误认为代词,因为“鼓”已经翻译成“击鼓”了,所以“之”在这里只是衬音,并没有真正的意义。)(《我的男人在乡下》)②住在房子里,我可以通过脚的声音告诉别人。(《吉翔·宣治》)③一瞬间,烟在燃烧。(赤壁之战)
(4)动词,转到……(1)胡玮炜想要什么?(《回头来Xi词》)② Xi南九万里?(《快乐旅行》)③如果有一头牛经过大厅,王建枝说:“牛在哪里?”(《齐欢之事》)(4)东郭之卒,献祭者乞其馀;不足,还要照顾他。(齐人有妻有妾)
(5)固定格式“固定格式”
比如“野语里有一句话叫‘当你听到一百件事的时候,你认为你是自我专注的’,我就这么叫。”这句话的意思是:“俗话说‘听了几百句真话,你觉得没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颜]
(1)兼语。
1.相当于“在这里”、“在这里”、“在那里”。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欲来风满楼(从这里开始)。(《劝导》)
③五人,盖周公在辽州被捉时,因义激动而死(此事)。(五人墓碑文)
2.相当于“什么”。翻译成“从哪里来”“从哪里来”等。
(1)如何放置土石方?(龚玉一山)
(2)怎么知道是不是这样?
(3)在位的怎么会有仁者,可以为所欲为?(齐欢·金文的事情)
(2)代词。
1.相当于“志”。
但是,丈夫一观察人们的行为,就会明白了。(捕蛇者说)
(2)并向老师请教。(石硕)
(3)去今天的墓,把它埋了。它只有十个月大。(五人墓碑文)
2.地点和方式。
①未知生,如何知死(《论语》)
②如何用牛刀切鸡(《论语》)
(3)语气词。
1。句末的语气词,啊,啊。
①以丹于景清计,始速祸之。(《六国》)
(2)不举一羽,不出力。(齐欢·金文的事情)
③牛羊如何选择?(齐欢·金文的事情)
2.作为句子中的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1)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或者我不知道,或者我不知道,但是我在小学留下了遗产(世说)。
②,月亮来自东山,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为后缀,相当于“然”,翻译过来就是“…像”和“…像”。
①盘、墙、壁、蜂窝水涡,坐不知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2)在岩石中选择一两个,你不能告诉他们如何(石钟山之书)
本文标题:之的用法(之的用法 文言文)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20241.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