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黄鉴:六级教程(隶书篇)17——隶书摘要》中的书法
今天复习六级课程的要点。
李逸足协
五级专题课讲篆书。学习篆书,首先要认识篆书,写字也要讲篆书。隶书也是如此。学习隶书,首先要了解隶书。写字的时候也有隶书,就是隶书的特殊写法。这是学习篆书的前提,第一关就是认字。
篆刻
我说篆刻就以“长”字为例。你现在看到的这三个字都是篆刻,而且是同一个字:“龙”,就是识字。但是你仔细看,这三个篆字写的不一样,我们称之为异篆。
识字是了解一个字的基本结构,书法需要一层功夫,就是把基本结构转化为艺术结构。这种转变并不容易。艺术结构在基本结构的大框架中变化。基本结构破了,就不是这个词了。没人知道。但如果只能按照基本结构来写,有一千个人,那就不是艺术,你自己能写出一个“长”字的艺术结构吗?这几天想起来都很难。它需要深厚的文字学基础和长期的经验。这就是做一个优秀书法家的难处。
李发
隶书和篆书一样。我说隶书,以“角”字为例。这里三个字都是“教”,只是具体写法不同,略有差异。也就是说,人物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艺术结构是不一样的,左下方的“子”字和右边的“子”字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易”的排列不同,导致官法不同。一般一张海报都是根据字帖写的。你要创作,就要知道哪一个是基本的,哪一个是艺术的变化。了解的越深,对创作隶书作品就越有信心。
教
汉字发展史上,隶书在前,楷书在后。如果有人问“焦”字怎么写?”一般人会说:“孝在左,文在右。”这是大写字母的写法。如果追根溯源,就全错了。不能用真书的结构写隶书。它不伦不类。所以,学习隶书,要对隶书略知一二。
义英纪念碑
比如我曾经布置学生学习《易应北》,但是作业交上来后发现有些字是学生用正楷写的,比如“地”。同学们对字帖上的“迪”拿不准,结果写了这一个,左右两边都错了。原来字帖左边的“土”字和“士”字有点不一样(“曹全碑”也是有点,只是有些汉碑简化了,没有加点)。至于右边的“叶”字,则是篆书的变化,秦时已简化为“二十”和“乙”。“一应北”的写法就是继承于此,不同于正楷的基本结构。大部分初学隶书的人对古文字学并不熟悉。好在现在网络发达,查资料也挺方便的。如果发帖时遇到奇怪的写法,可以在下笔前查字典,追溯这个字的来历和隶书的变化。
义英纪念碑
《易应北》是一部八股文,比正楷还早,所以写法和正楷有很多不同。不能用正楷标准化八股文。比如“被”的右边就明显不同于正楷。“你”这个词
中间一个竖叉,不注意的话很容易被忽略。“明”字左边是“吉”,根据篆书确定。“五”字中间交叉。“庙”字的右下角不是“月”,而是框内有三条横线,是“船”字。和正楷相比,“贤”字没有区别。
仪式纪念碑
在祭祀碑中,“年”字有两种写法,其中一种是。“陵”字右上方有三横一竖,受草书简化的影响。“圣”字左上角的“耳”变成了横的“日”。“颜”字只有左下方两条横线,正楷用三个撇号。“求”字是篆书的官方定义,来源于篆书。“和”字下面多了一条横线,要看清楚。
曹全碑
在“黄”字右边的“黄”字头上什么也没有。“连”字之下有四点。“兴”字写成“大”,底下是“阳”。“申”后面三笔写成“萧”,就是期待的后期走势。在“多”字中,右下方的“兴”字只写成了“阳”,漏掉了“达”。“金”字的写法有很多种,这是其中之一。
同一个字用隶书写出来和正楷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不多,但是小地方的差异还是挺普遍的,每个字帖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勤读勤贴,可以加深理解。
曹全碑
但有时会遇到怪字,可能不是隶书的特殊写法,可能是碑刻和后人的损坏。
自加笔画。比如“曹全碑”这个词,在《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里查,只引用了《龙刊手鉴》,读音相同,含义不明。“曹全碑”一词被前人解释为“把握做事情的时机”,所以“做事情”这个词就是“做事”的意思。这样写“做事”是官法吗?号码
汉代《金石录》
■清翁方刚
清代汉代翁方纲《金石记》谈曹全碑;
碑首缺“因”字,后有断,后有“干”字直画“日”。今天的“干”字没穿,所以是旧的。
男性的
原来“干”字左边的“车”不是写的,而是有人在碑上挖了一条缝成了笔画,左边就成了“车”,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这个字。你能买到好的曹全碑早期拓片,真的很“干”。
翁岗是清代碑学的大家。他还指出了曹全碑的问题:
中间的“咸曰君哉”和“咸”两个字,“咸”中“口”上的画是一支弯折的笔,现在石头旁边盖了一个小直画,于是就成了两个小横画。
“砰”就是石头自然开裂,产生裂缝。
曹全碑
“曹全碑”真的有两个“咸”字,其中一个是多了一个横。按照翁方纲的说法,“咸”字的“口”是顶上的“弯折之笔”。我理解是一支笔,盖在蚕的头上。当它受损时,蚕的头部消失了,变成了两条小横线。可惜刚才的“咸”字和“干”字很清楚,笔画里没有石花。很容易让人误会这是原作。所以要特别小心。当我们在隶书字帖上看到奇怪的字迹,可能是隶书的改动,也可能是挖字。
也提醒我们要研究单词的基本结构,这就是正字法。书法是出于创作需要而书写的艺术结构。这叫什么?前面说过,前人称之为“后写”。有些文字学家很不友好,把帖子叫做写其他字和白字,好像我们书法家就是专门写其他字的。上节课讲过一些词,都是有出处和依据的。在词的基本结构基础上做了一些艺术加工和调整,应该算是一个后体,而不是其他的词。不过我觉得很多孩子都是学书法的,要注意他们的语文老师是以字面形式作为评分标准的,不一定会接受帖形式。父母应该提醒孩子这一点。
两支钢笔
在一级课程中,我讲了书法的三要素:用笔、认势、装订,即小圆调锋、大圆写,最后把小圆和大圆装订在一起。但是,这只是针对草、线、真三种类型。篆书是分笔画写的,笔画没有转折就不能连写,所以谈不上“知势”,当然也没有什么“约束”。所以对于隶书来说,“用笔”的技术是最重要的。
2.1古力和巴芬
我们知道,隶书分为古文字和八股文,古文字用笔和八股文用笔有很大不同。
古力
古代民族的线条往往是粗细一致的线条,也就是篆书的线条,只有一笔。
易炳寿
清代易炳寿重修古黎时,线条加粗,但粗细一致,保留了古黎线条的主要特征。
八
八分不一样。采用隶书的线条,主要特点是蚕头鹅尾,这是古文字作品中没有的。历史上记载王慈中饰隶书,称为隶书法。用隶书法,隶书好看多了。最简单的情况,古代民族最多是浑朴和古拙。说白了就是憨厚。他们只用一支笔能有多少个动作?八分两划变笔,顿时五彩缤纷。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画笔有两个正面,尖面和侧面。锐线的特点是粗细一致,而侧线可粗可细,变化很大。古代李用的是尖锋线,叫篆书线。八分用了尖锋线和侧锋线,所以表现力当然强很多。叫尖尖骨线,侧尖肉线,是用笔技术的飞跃。
尖锋和侧锋交替使用,一边一个,也叫一起倒,一个来回,是通过抖腕实现的。使用两划的关键是手腕的晃动。不是从八分开始的。这个手法已经是草书了,但是八点穴作为当时的正体,通过引入抖腕,进步很大。
波势是手腕抖动的最大体现。它和心电图一样,忠实地记录着手腕的抖动,一右一左作为波峰。复点右-左-右,并写出完整的峰谷。八分中,波峰可以很长,这是一笔,波谷很短,这是结尾,鹅尾在这一段。
石门颂
我给大家选了四种八股文字帖,各有特色。第一个是《石门颂》,主要用篆书线条,尖锋而不是侧锋,所以鹅尾很小,甚至可以说只有波势没有鹅尾。“冯健”的使用在《酒用》中归入“志锋”一类,有石中石的味道。
义英纪念碑
“一应北”正好相反,边上用三分笔,可以在中线两侧写不对称的鹅尾。这个技术需要练习。看“臣”字的最后一笔。中线波动不大。线的上半部分基本是直线,下半部分起伏较大,弯曲较大。巨大的鹅尾是利用侧锋的不对称性写出来的。如果换成这种鹅尾巴,就不是“义英碑”了。
仪式纪念碑
我还介绍了“礼碑”,特点是一只大雁的尾巴。从技术上讲,就是写内侧边的角度,这也是使用侧边的重要技巧。从峰顶到侧翼,血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粗细上,而侧翼角度的运用则是方圆的变化,使手法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Si笔的侧边角度,后来直接用在了真书上。比如唐代刘公权的侧边角就很亮。
曹全碑
最后,我向你推荐《曹全碑》。这座碑的特点是长波势,很美,很有女人味。作者关注的是波势的长短,而不是鹅尾的肥大。而且不仅向右划,向左划也往往画得很长。我们知道,所谓“八分”就是“八分背”和“左右”,这在曹全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下是我的四碑技能练习要点:
《石门颂》用尖峰写八分,尖峰尝金石。
“一营碑”,巨大的鹅尾,来源于使用侧锋时中线左右力量的不对称。
“礼碑”,重点练习内前角,角要写得方方正正,明亮。
“曹全碑”主要是练习拉伸波势,体会什么是水平取势,从左到右分背。
这是六级隶书课程的重点。希望你能多练习。
2.2线条和点画
五级课程中提到,篆书只有一种,篆书中的“永远”二字是这样的,由整齐划一的线条组成。如果我们拿这种线,在写真集上写“永远”两个字,只能看到一条简单的线,只是方向不同而已。但《雍》八法中的“雍”字,是用两笔写成的。每一招都不同于其他招,有八招八术。在这个阶段,线条变成点画。
书法中点画的概念是从八个点开始的。点,点,点,一点点的画,但是出了八,点就不明显了。左边有三个点。你能说是三点钟吗?比篆书领先一步,但并没有各种点画。在真书中,点画的概念已经完全成熟。一篆一笔,八中三笔,真迹八笔,技法的进步和点画的形成都是同时进行的,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隶书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我在第三级课程结束时说过这些话,现在我再重复一遍:
简而言之:
任何学科都有基本的概念和技能。
首先,明确基本概念。
然后,基本功要练好,成为习惯。
所谓“双基”,就是把基本概念解释清楚,然后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像书法这样的艺术,用毛笔应该像用筷子一样,不加思考,成为潜意识里的自然反应,那就成功了。
在篆书的过程中,我们抄了四种书,四个屏,四个条。目前隶书课程写了六本字帖,所以产生了这六屏。这是一道非常丰盛的菜。我希望你什么都能尝试一次。吃了之后,你就会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帮助你选择适合你脾胃的那一种,进一步发展。谢谢你。
本节的要点:
隶书课程总结:隶书法。
隶书课程总结:用笔。
线条和点画。
回顾并思考:
这是张迁碑的词汇。毛笔能写出这种效果吗?很多书都说是方笔,还有日本学者说是刻的。你是怎么分析的?
写下面这首诗作为隶书:
辞了都督,往蜀中赴任
□秦三镇墙边,隔雾五河。
□我们悲伤地告别,我们两个官员走向相反的方向。
□然而,只要中国保持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
□为什么要在岔路口徘徊,像心碎的孩子一样擦擦眼睛?。
本文标题:隶字怎么读(隶字怎么读音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20506.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