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章寿,原名。周树人是他在南京学习时的学名。1918年,《狂人日记》出版,书名开始是鲁迅。鲁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过早地经历了人情世故的变化。1898年赴南京留学,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天演论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鲁迅在东京开始实施他的文学计划,先为新生做准备,后在《河南》杂志上相继发表《文化偏离论》、《摩罗诗力论》等文言文论文,提出立人思想。第三,和周作人一起翻译外国小说集,销量惨淡。由于文学计划接连受挫,鲁迅逐渐沉寂了近十年。
1918年,钱到绍兴馆找鲁迅,向他要一份《新青年》的稿子。鲁迅为《新青年》写了《狂人日记》后,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杂感、译本。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同年,他们接受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聘书,于是卷入了女子师范大学事件,并开始与许广平接触。
1926年,鲁迅接受厦门大学的聘书,随许广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接受中山大学邀请,出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教务主任。1927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去了上海。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成为左翼联盟的“领袖”。1936年,鲁迅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逝世。
②《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5期,是鲁迅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小说的主体部分是一个“迫害者”患者的13篇日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狂人的内心世界。《狂人日记》在内部结构上是一部象征主义小说。在小说的象征格式中,“疯子”不是一个形象,而是一种手段和策略。它的荒诞性和现实性使它成为两个世界分离和逆转的奇妙中介。正是“狂人”内心世界的建立,为习以为常的现实秩序树立了他者,从而使价值的替代成为可能。
《阿q正传》被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在《晨报副刊》上连载。《阿q正传》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一种小说形式。阿q的典型不是民族劣根性的一般表现,而是整体表现。
《野草》是1924年至1926年间写的23篇散文中的一个小章节。1927年汇编出版。《野草》是鲁迅人生彷徨时期的作品,表现了他精神上的痛苦、矛盾和彷徨。同时,勇敢地面对而不是逃避和逃避现实的黑暗和自己灵魂的苦闷,是鲁迅始终透彻清醒的人生精神。鲁迅对抗矛盾的方式近乎悲剧。他以自己特有的执拗切入自我矛盾的深层,彻底展示和清理了许多纠缠自己的矛盾。于是《野草》的生成过程就成了矛盾的漩涡,很多矛盾被推到了极致,形成了无法解决的终极悖论。《野草》的写作过程是一个生命追问的过程。
《野草》在思想和艺术上从外国文学中吸收了很多营养,《野草》中的苦闷和彷徨简洁地反映了北村白村中苦闷的象征。它的深刻、谨慎和晦涩,以及尼采精神的一些意象,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较为常见;诗词温润柔和,像极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野草》的辩证思维表现在反义词对立的语言中,导致句式和节奏的重复,意图远非文字。
(3)《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的14篇小说中有一句是“有时难免要呐喊几声,以告慰在孤独中奔跑的勇士,使其不惧前人”。《流浪》,鲁迅写于1922年。餐厅上,孤独的人和对过去的哀悼是流浪的支柱,这使得流浪呈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流浪》中有一种“噩梦模式”,即作者通过小说预测自己人生最糟糕的可能性,试图走出噩梦。鲁付伟的覆灭和韦莲妹的悲剧,可能是鲁迅对未来人生最悲观的预测。《伤逝》似乎也是鲁迅在个人生活中做出重要选择时,对未来结局的一种悲观预测。面对人生重大转折时的自我预测,是自我总结,自我清算。在做了最悲观的预测后,作者也开始告别过去的自己。
(4)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确立,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杰出范式。鲁迅小说所体现的现代性,不仅在于成熟的现代白话语言和现代小说格式,更在于现代小说意识。它既具有20世纪西方文学所共有的现代性品质,又创造性地展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鲁迅小说的艺术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他对现代小说形式的敏锐探索和大胆创新,为中国现代小说树立了一个优秀的范式;第二,小说节省笔墨,可以有见地,继承了中国艺术注重写意和传神表现的传统;第三,说明鲁迅作为思想家、艺术家、小说家,总能找到思想与艺术的最佳融合点。
本文标题:鲁迅的代表作品(鲁迅的代表作品名称有哪些)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20857.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