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地球已经形成了46亿年。在数十亿年的进化中,地球形成了七大洲和四大洋。板块的运动伴随着地球生命的产生和演化。那么在这几十亿年里,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浏览一系列地图。

虽然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形成了,但最初的地球还是一个大熔炉的形状。经过4亿年的进化,地球的温度逐渐下降。然后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就形成了海洋。最早的地球几乎没有陆地,是名副其实的“水球”。大约38亿年前,海洋中开始出现最早的生物。

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大约6亿年前,地球被太阳引力俘获,由内而外成为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从那时起,太阳开始为冷却的表面提供热量。进入太阳系后,地球有规律的公转和自传,有寒暑、四季、昼夜。在地球内部,地核或内球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而不是地心。地球自传导致地壳自东向西运动,形成山脉、高原、山谷和平原。这为大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时代的土地非常分散,主要位于南半球。

生物:这个时代三叶虫繁盛,鱼类开始出现。奥陶纪末期,发生了一次生物灭绝事件。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五亿四千万年前的大陆

志留纪(4.4亿年前-4.1亿年前):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剧烈,古大西洋闭合,部分板块碰撞,导致部分地槽褶皱上升,古地理发生巨大变化,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发生巨大变化,这些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生物:植物开始落地。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大陆

泥盆纪:泥盆纪以来,地球上又发生了海西运动,许多地区上升,露出海面,成为陆地。蕨类植物在泥盆纪繁盛,昆虫和两栖动物兴起。脊椎动物进入快速发展期,鱼形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增加,现代的鱼-硬骨鱼开始发展。泥盆纪通常被称为“鱼时代”。泥盆纪和石炭纪之间,有一次大灭绝——超级地幔柱。在这次大灭绝中,75%的物种灭绝了。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石炭纪(3.6亿年前-2.8亿年前):石炭纪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时期,所以古地理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气候分化现象非常明显。北部古大陆是温暖湿润的聚煤区,冈瓦纳大陆是寒冷的大陆冰川沉积环境。气候分区导致动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二叠纪(2.9亿年前至2.5亿年前):二叠纪地壳运动相对活跃,古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各地许多地槽闭合,褶皱山系相继形成,古板块逐渐拼接,形成统一的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生物界的重要进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最后发生了大灭绝事件。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2.4亿年前:联合古大陆形成。

二、中生代三叠纪(2.5亿年前-2亿年前):三叠纪期间,地球上大部分大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大陆。当时气候温暖干燥,没有冰川的迹象。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当时两极没有陆地或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所以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的要短很多。被子植物和恐龙开始出现。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两亿年前的大陆

侏罗纪(2亿年前-1.4亿年前):块体运动导致南美洲南部与非洲分离。古老的陆地逐渐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形成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非常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向南延伸,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上升,北美和欧洲之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这个时期是恐龙和裸子植物的繁盛时期。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大陆开始分离。

白垩纪(1.4亿年前-6600万年前):白垩纪早期,冈瓦纳大陆仍未分裂,随后南美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与非洲分离,印度和马达加斯加仍与非洲相连。南大西洋和印度洋开始出现。这些板块运动造成大量海底山脉,进而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北非的特提斯洋正在变窄。内陆海路将北美分为东部和西部。这条水道在白垩纪晚期收缩,留下了厚厚的海底沉积物和煤矿。在白垩纪海平面的最高峰,地表有三分之一的陆地浸没在海洋中。后期发生生物灭绝事件,恐龙灭绝。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8000万年前,大陆的轮廓基本形成。

三、新生代第三纪(6500万年前-260万年前):新生代初期,地球上海陆分布比现代大,古欧亚大陆比现代小;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隔着古地中海,古土耳其和古波斯是古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些大陆块与古代欧亚大陆没有联系。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和古北美相距甚远,而古北美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随着恐龙的灭绝,哺乳动物进入繁盛阶段,类人猿也出现了。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五百万年前,大陆

第四纪(300万年前至今):新生代开始以来,地表的陆块不断升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碰撞,拼接,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与亚洲大陆的结合发生在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喜马拉雅山上升用了200万到300万年。与此同时或更早,阿尔卑斯山在欧洲升起,落基山脉在美洲升起。古近纪气候比以前更冷。始新世晚期和渐新世南极大陆出现小冰盖,中新世中期那里形成的冰盖相当于现代的2/3。格陵兰冰盖出现在更新世早期的北半球,在接下来的200万年里有过几次冰期。几个大洲都发现了冰川。在这个时代,人类开始出现,并且在不断进化。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地球

冰期晚期(开始于10万年前):是第四纪大冰期的最后一个时期,冰盖和冰川开始后退。晚更新世末期,世界气候变暖,全球大部分地区进入晚冰期,即第四纪全新世。大约20万年前,非洲出现了晚期智人(新来者)。大约10万年前,他们开始离开非洲,向全球迁徙,取代了到达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冰川后面的大陆

本文标题: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21865.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