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是客家人:唐朝的咸祥张九龄,宋朝的理学家朱,抗元英雄文天祥,明末将领袁崇焕,孙中山,总司令朱德,叶剑英元帅,叶挺将军,萧华将军,历史学家陈寅恪,文化棋手郭沫若,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香港铁王,数学家,太平天国洪秀全,外交家黄遵宪和日本学者山口健二在《客家人与中国革命》中说:“没有客家人就没有中国革命,换句话说,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中国的革命精神”,可见客家人在近代的巨大影响。
「客家人」从何而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客家”。客家人是指汉族中特有的一个族群,他们为了躲避动乱等原因,从山西、河南等中原地区南下迁徙,并在南下迁徙的过程中与南方少数民族发生碰撞融合。客家人有自己的客家话,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他们是汉族八大族群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福建、广西、湖南、四川、贵州、海南、台湾省等地,尤以江西南部、广东东北部和福建西部为多。它们还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外许多国家。目前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江西南部、广东东北部和福建西部。
「客家」一词是怎么来的?“客家”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书籍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客家”一词最初是他自己叫的,不是他自称的,而是说该方言的土著人叫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中国音韵学》第四十七篇《客家方言引论》中说,“客”就是“客”或“外人”的意思,他们的语言、习俗、谱系都足以证明这一点。“只是到了后来,这些外来的族群对顾客产生了嫌弃,变得以自己为荣,自称‘客家人’。目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用“客家人”一词来指代来自中原的汉人是一种误解,因为“客家人”原本是对居住在粤南赣闽粤山区的畲族的歧视性称呼,并非针对来自中原的汉人。后来这些中原汉人移民到江西福建广东山区,与畲族比邻而居。他们互相影响,通婚,互相吸收对方的文化,有相似的山地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广东人误以为这些汉人也是畲族,所以称他们为“客家人”。久而久之,经过复杂的发展演变,成为今天以这群汉人为主体的族群名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客家”这个名字是因为客家人对祖先“夏氏”的崇拜。反正现在还没有定论。
历史上南迁的汉人不计其数,远远多于客家人的数量。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从中原南迁的汉人都进化成了客家人。原因是什么?客家人是怎么变成「客家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以下三个是最关键的:
首先,客家人的祖先是以一批一批的家族形式南迁,而不是个体的原子迁移,这导致他们非常重视继承家族传统,维护家族文化和荣耀,不容易被其他族群同化。客家人走到哪里,到哪里,客家人都很重视立祠、祭祖、修族谱。这个特点非常鲜明突出。客家人有句谚语:“宁卖祖田,不忘祖言”,就是这个道理。尊重祖籍的传统一方面保存了自己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族群的凝聚力,使客家人变得团结,有了群体意识。
其次,得益于地理环境。客家先民南迁过程中,一般选择山区作为落脚点。俗话说“山中有客,山中无客”。山地环境虽然恶劣落后,但人少竞争少,环境封闭,客家先民的语言和习俗得以传承。以客家形成最重要的地方——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处为例。“江西是一个县,位于河的右上游,山很深,边境绣角”。“福建中部和山麓的狭窄田地都是龙牧管辖的…汀九地处福建上游,丘陵起伏,山比地多”,而粤东“无平原广山,其田多在谷中”。客家人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然后传播到全国其他地方和世界各地。正是这个地理上相对封闭的地方,让客家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和独立发展自己的文化和习俗,避免世界的动荡和外部政治势力的干扰和抵制。
最后,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客家人非常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有着浓厚的尊师重教的风气。你去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经常会听到很多类似的谚语:“不读诗书,瞎得跟蝙蝠似的”,“养猪不如生不读书的孩子”等等。重视教育不仅使客家人常常在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而且对传承中原文化,维护自己在中原的身份认同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大家族和贵族家庭中,这使他们在文化上有别于周围的蛮族。
正是这三个原因,让那些人脱颖而出,成为今天的客家人。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他们是如何从中原的汉人演变成汉族的客家人的?
可以肯定的是,客家族群是在客家先民的迁徙运动中形成的,其时代在宋代。客家在历史上经历了五次迁徙运动,其中第一期为孕育期,第二期、第三期为形成期,第四期、第五期为海内外传播期。客家人迁徙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人由北向南的迁徙,或因皇权更迭,或因农民起义,或因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而引起。
第一次大迁徙
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随后爆发了人民反金斗争,极大地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此时北方的匈奴、鲜卑、桀、狄等少数民族乘势而上,各自为王,相互争斗不休,使中原陷入了“五朵野花”的动荡局面。西晋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地盘,他们弃耕农田,放牧牛羊,奴役汉人。被奴役的汉人大规模南迁。他们从中原经河南南阳迁到襄樊,沿汉江流入长江,辗转湖北、安徽、江苏。东部从九江到鄱阳湖,或沿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先头部队已到达今梅州大埔,并在“私迁”的基础上,于东晋艺兮九年(即公元413年)设赵毅县。此时东晋专门设立侨州、郡县,给予中原移民各种优待。这种趋势一个接一个地持续了170多年,有1200万移民。
第二次大迁徙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局势由盛转衰,产生了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再加上中原连年饥荒,政府盘剥剥削百姓,许多城乡烟火断绝,造成一片萧条。不久,王献之和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叛军驰骋中原,走遍长江对岸的几十个省份。这些地方是汉人第一次南迁的地区。就战争而言,只有赣南、闽西南、粤东北是“乐土”,所以这些省份的客家先民大多从江州溯赣江而上,定居在今天的赣南、闽西南、粤东北三角地带。据客家族谱记载,这一时期的移民多在福建宁化石壁洞避难。这是中原汉族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迁徙。这种南迁持续了90多年,直到唐以后的五代。
第三次大迁徙(即客家族群形成中的大迁徙)
北宋首都开封于公元1127年被游牧民族攻占。宋高宗南下,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了南宋。随着高宗皇帝南迁的臣民有数百万。元朝入侵中原后,强占平民土地,推行奴隶制。为了逃避战争,黄河流域的汉人再次渡河南迁。后来,随着元兵南下,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处成为宋元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起义军至梅州,客家子弟从军,转战于福建、广东各地。仅松口卓兴家就有800多人。”男人负责,女人负责着装,8,000名儿童勤奋学习。”为了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较早迁入这里的客家人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和惠州。这时因为户籍分“主”和“客”,所以移民和归化的人都归入“客”。而“客家人”自称“客家人”。
第四次大迁徙
客家人第四次迁徙的原因有二:一是受满人占领中原的影响。清军兵临闽粤,客家义士挺身而出,号召群众反清。失败后,他们被迫四处流散。与郑成功到台湾省;搬迁到粤北、粤中、粤西;有的去了广西、湖南、四川。第二,客家人口的扩张。经过200多年的发展,闽粤交界地区的客家人数量大大增加。但当地山多田少,农业收益不足,想向外发展。恰逢康熙年间清政府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大量从中原迁徙到湖北、广西的汉人进入四川。朱德、郭沫若、韩的祖先,都是当时从两广、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大迁徙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的太平天国运动,打了十几年仗。天京失陷后,叛军被镇压,百姓逃亡。在此期间,广东中部发生了一场持续12年的当地人和游客之间的争斗。为了解决当地人与客家人的纠纷,清政府在台山划出赤溪地区安置客家人。动荡不安的客家人又开始了一次大迁徙,分别移居海南和广西,甚至漂洋过海谋生。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迁往南方各省的同时,纷纷由海路和陆路向海外移民。路线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谭家冲港口,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由陆路经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包括宋末清初、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早期武装起义后逃往海外的人,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己出航,或被掠夺、诱骗、雇佣为“契约华工”,在南洋等地做奴隶。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一部分人从原籍国迁徙到欧美等国甚至世界各地。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本文标题:客家人是什么意思(客家人是什么意思是哪个民族)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22200.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