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是我们从小学课本上就能找到的成语。意思是模仿不回家的人反而会忘记自己原来的东西。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庄子。
其实《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人觉得赵人走路姿势特别好看的故事。不仅如此,赵国人坐着站着,怎么看怎么有气质,都去赵国向赵国人学习。到了赵国后,燕国的年轻人开始在街上模仿赵国的人。
他看到老人走路就觉得很稳,马上开始模仿。另一个女人走到她面前,他觉得她走路的姿势更漂亮,就想像女人一样走路。燕国的年轻人有了前车之鉴后,不知道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最后他的钱用光了,最可怕的是燕国的年轻人忘记了原来走路的姿势,只好绝望的爬回去。
然而,关于“邯郸学步”的“步”字,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据2006年在赵岩研究歌舞艺术的历史学家杨善群说,他认为邯郸学步中的“步”不是指人的走路姿势,而是指赵岩和赵岩特有的舞步——“踮脚”。这种舞蹈要求舞者穿无跟的小鞋,踮着脚尖跳舞。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很像从西方传入的芭蕾?唐代历史研究者颜师古解释说,“提基”是穿着没有后跟的鞋子跳舞。
但令人费解的是,《邯郸行》故事中的少年为什么会爬回来。不就是学跳舞吗?按照杨善群先生的解释,因为学步儿跳舞时伤了脚,只好爬回来。这个解释可以说得通。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因为跳舞弄伤了脚,所以学步儿爬回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分歧。哈尔滨有个叫张纲的学者,认为邯郸学步是学习的礼仪。知道按照《庄子》的说法,少年上学,是看到赵的走路姿势大家都好看。尽管赵的歌舞在当时非常有名,但每个人,甚至老人和孩子都会跳舞。所以杨善群先生的解释说不通。
张刚认为邯郸学步学礼仪,礼仪在全国的普及就像生活习俗一样。但是,我们都不知道2000多年前的实际历史情况是怎样的。那么,这些不同的解释有什么原因吗?
在这里,我们来说说邯郸学步的由来——庄子。
我们都知道《庄子》中有很多关于宇宙的荒诞描述,《庄子》中每个故事的意义都值得我们仔细探讨。总之,《庄子》里的故事大多是想告诉后人一个道理,可以算是寓言的范畴。《邯郸行》是众多寓言中的一个,也就是说,即使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但是,庄子为什么写燕人去邯郸读书而不去其他地方呢?
事实上,战国时期的赵国确实有很多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地方。战国末期赵国两次打败虎狼之地秦国,赵国邯郸是很多人向往学习的地方。
那么,在赵国邯郸能学到什么呢?
首先,我们想谈谈军事。东方六国中,只有赵进行了军事改革。在赵国改革之前,东方六国的主要军备都是战车,穿着宽袍大袖。而且他们讲究礼义,一直在进行方阵正面进攻。而赵国的武王陵却在自己的国土上率先实现了胡夫骑射,使用战马,穿上胡夫,采取了更加灵活的作战方式,也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
之后赵在东北打败了中山国(请参考赵灭中山之战)。),西北打败了胡林和娄烦。在北部新开辟的地区设立云中(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三县,修筑了从今河北省张家口至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的“赵长城”。所以赵的军事很先进,值得六国学习。
还有邯郸的政治,赵。“和廉颇讲和”的故事出自赵国,发生在邯郸。“项和将军”的故事说明,赵的政治是很和谐的,不像其他国家的政治权力斗争那么黑暗。战国时期的政治既是权力政治,又是宗派政治,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的政治制度是非常多余的。但“大同”的故事,打破了这种格局,起到了示范作用,于是其他国家纷纷前来取经。
再来说说赵的文化。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走路姿势还是礼仪,反正都属于一种文化。战国时,礼崩乐坏,谁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谁就能吸引天下英才,自然文化发展良好。春秋时期以鲁国为文化中心,后为赵国,分三族。
在历史记载中,有记载表明邯郸是一个极其繁荣的城市。此外,各种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斗狗和斗鸡,在邯郸非常发达。所以不管邯郸学步的孩子学什么,都可以证明邯郸有东西可学。那么,赵为什么又被灭了呢?
只能说学无止境,赵国在武王陵后越来越弱。虽然陵之子惠文任用了廉颇、蔺相如等贤能大臣,但秦国的改革创新逐渐超过了赵。其实最重要的是找到赵国的国君,而不是下大力气求变。
参考资料:
《庄子》、《史记》与《子同治简》
本文标题:邯郸学步的意思是什么(邯郸学步的意思是什么生肖)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22549.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