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多少(法律上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多少)

编辑评论/注释

一个强壮的男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鲁迅先生曾用“脊梁”比喻一个民族的灵魂。事实上,挺直的脊梁不仅关系到精神面貌,还关系到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脊柱侧凸已经成为继近视、肥胖之后的中国儿童第三大健康问题,检出儿童数量逐年增加。鉴于此,光明日报记者联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身体姿势与脊柱健康课题组,在全国6个省(市)进行了调查,梳理了儿童青少年身体姿势异常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相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生活在天津的80后小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没有那么多车和路。放学做完作业,他就和朋友在胡同里扔沙袋、跳橡皮筋、转花绳……”这些简单美好的游戏,属于70后、80后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如今,这样珍贵的童年片段渐行渐远,孩子的生活越来越被手机、平板、电视包围。屏幕“垄断”了这一代孩子的快乐,更严重的是威胁到他们尚未完全长大的“脊梁”。

近年来,“网上课”、“在家学习”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常态学习状态。《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2021)》显示,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联网的经历,明显高于中国国民整体的触网率。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坐在屏幕前会给儿童和青少年带来很大的负荷和挑战。人类花了数百万年才进化到直立行走,但今天,我们的肌肉骨骼系统正在通过长时间面对屏幕和久坐的行为再次进行“改革”。

目前,与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的近视和肥胖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但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问题却往往被忽视。事实上,与身体姿势高度相关的脊柱侧弯已经成为健康的一大隐患。今年6月,全国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治工作小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估计,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发病率为1% ~ 3%,脊柱侧弯人数已超过500万,每年增加30万左右。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姿势异常的现状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如何尽快改善自己的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

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问题现状难以量化,认知水平低。

很长一段时间,北京学生家长王女士都觉得自己的孩子站不直,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个关于身体姿势的讲座,她才明白:“小孩子的姿势有这么多问题,难怪老是看他们的站姿很别扭。”

其实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目前,很多家长对身体姿势的认知还停留在“驼背”、“肩高是因为肩包”、“身体姿势只与气质有关”等有限的范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身体姿势异常的问题被掩盖了。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关系。正确的身体姿势是指身体能在直立或坐姿下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能维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各关节、韧带和肌肉处于适当的紧张程度的正常身体状态。常见的异常身体姿势有头伸、高低肩、驼背(胸椎后凸)、骨盆倾斜、平腰(腰椎曲度变直)等。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上述问题可能是陌生的,难以识别的,甚至是漠不关心的。

身体姿势异常的发生率很高。调查显示,我国68.7%的青少年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身体姿势问题,80%的青少年存在至少一种身体姿势问题。

课题组曾经在北京西城区的一所高中进行过一次体态调查,需要一些体态好的学生拍摄科普视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负责学校体育与健康的老师给出了一个反馈:“当时我带着高一1 (1)班到12 (12)班的科研人员进行筛选,最终我设法找到了一个基本符合良好体态要求的学生。”因此,身体姿势异常并不是一个罕见的问题。

与身体姿势相关的健康教育极其缺乏。课题组发现,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很少涉及儿童青少年身体姿势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健康教育还是针对性锻炼都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正确的坐、站、走姿势,预防脊柱异常弯曲,正确的读写姿势”是《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唯一与身体姿势相关的内容要求。在校园环境中,一方面脊柱健康教育不够精细化。只有“坐如钟”、“立如松”等关于身体姿势的粗略定性描述,并不能指导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健康教育仅包括脊柱侧弯,不足以覆盖当前社会环境下与学生脊柱健康相关的各种姿势问题。另一方面,脊柱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不一致。只有小学一年级和四年级分别用一个课时讲授相关内容,课程内容互不衔接,课程间隔过长,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

此外,脊柱健康教育缺乏实用性。学生从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只包括坐姿、站姿等少数内容。但是,如何正确完成从地上捡东西、装书包、搬东西等与脊柱健康密切相关的日常行为,如何发现自己的异常姿势问题,如何通过锻炼等脊柱健康技能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学生无法习得的。健康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得作为健康主体的儿童青少年难以正确认识和重视脊柱保护知识,形成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缺乏足够的卫生保健和教育专业人员。目前,青少年保健工作者普遍缺乏有关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的专业知识,缺乏对异常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力。虽然很多学校都有专职的保健人员,但是由于相关岗位缺乏,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仍然难以满足新时期儿童青少年卫生工作的要求。此外,教育部正式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但传授健康相关知识的任务通常由体育教师承担,他们普遍健康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解决儿童青少年身体姿势问题的能力。

特点:身体姿势问题复杂,年轻化,进步很快。

在中国儿童中心,有这样一个班级——“态度气质提升班”,很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发现“驼背”“年龄小”是他们口中的高频词。一个7岁女孩的奶奶向老师抱怨说:“我的孩子总是弓着背站着,什么都不改变。”

其实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忽视的。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姿势异常种类繁多,有的孩子刚进小学就有异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体发病率也在迅速增加。

身体姿势异常的问题复杂且年轻化。课题组数据显示,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异常身体姿势中,头伸、高低肩、胸椎曲度异常、腰椎曲度异常和骨盆翻滚的发生率分别为47.2%、49.5%、31.5%、27.1%和40.1%。自今年3月课题组与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开设“身体姿势气质课程”以来,大部分孩子在检查中发现不止一个身体姿势问题,有的孩子“从头到脚”都有很多异常的身体姿势,形成连锁反应。

此外,异常的身体姿势也呈现出一定的低龄化趋势。课题组发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身体姿势异常。例如,小学生“头伸出来”的发生率为21.3%。

身体姿势异常进展迅速。根据课题组的数据,随着学段的增加,头伸、高低肩、驼背、骨盆翻滚的幅度和发生率显著增加。如小学、初中、高中的头伸平均幅度分别为1.20cm、1.96cm、2.56cm,发生率分别为21.3%、35.9%、48.7%。小学、初中、高中的肩部平均高度差分别为0.92cm、1.08cm、1.19cm,高、低肩发生率分别为56.2%、62.2%、69.7%。驼背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发病率分别为35.1%、46.0%和56.6%。小学、初中、高中骨盆侧倾的平均幅度分别为0.56cm、0.68cm、0.89cm,发生率分别为20.1%、33.9%、52.4%。

同时,课题组还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拍摄了全脊柱的x光片。结果发现,所有研究生至少有一种姿势异常,25%的研究生有阳性脊柱侧凸,87.5%的研究生有脊柱矢状弯曲异常,如颈椎后屈、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年后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姿势问题也会增多。没有不良体态的学生比例从小学的8.6%下降到高中的2.5%;56.2%的小学生至少有2次身体姿势问题,这一比例在高中上升到79.6%。因此,有必要尽早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姿势问题进行干预,避免身体姿势问题的种类增加和加深。

身体姿势异常带来的危害有很多。除了容易理解的“长相难看”、“精气神不足”等问题外,长期的身体姿势异常还会造成更多的后续危害,如颈肩腰腿痛和脊柱相关疾病(如脊柱侧弯、椎间盘突出等)。).

小李是湖北省十堰市的一名初中生。最近他有时候会觉得后背有点疼,但是当他把这个问题反映给妈妈的时候,妈妈总觉得“年纪轻轻,腰疼”。这种说法并不少见,甚至可以代表很多家长的观点。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和天津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一个月内非特异性腰痛(即无特定疾病引起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28.7%和34.5%。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儿童青少年的背痛大多可自愈,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周,但成年后患脊柱相关疾病的风险会增加2至6倍。除了腰痛,长期异常的身体姿势会增加其他脊柱相关疾病的风险,如腰椎间盘突出和脊柱侧凸,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心肺功能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营造全社会协调参与的护脊环境。

现代化导致的静态生活方式、体力活动水平下降、整体体质状况不佳,都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身体姿势健康的重要因素。及时发现和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异常姿势,是预防更严重脊柱疾病、促进健康屏障推进的必要措施,也是倡导“治未病”的重要举措。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设体育强国》、《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各类文件的出台,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提供了方向。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提出“实施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促进计划”,但仍需要更具体的措施来保障异常的身体姿势。

定期筛查,建立常态化监控机制。摸清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和脊柱健康的“家底”,可以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支持提供前提条件。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脊柱异常弯曲防控技术指南》,关注了病理性脊柱疾病,但没有进一步规范和处理脊柱健康的先存问题——异常体位。近年来,随着各种文件的出台,各地教育部门将脊柱弯曲异常纳入中小学生体检范围。例如,北京市教委、市卫健委、市财政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生体格检查管理办法(2022年版)》要求,“将超重、肥胖、营养不良、脊柱弯曲异常、视力不良、龋齿、贫血作为报告指导重点”。但需要注意的是,脊柱的异常弯曲只是身体姿势异常导致的最严重问题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异常问题仍然难以通过学生的常规体检及时发现。

2022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儿童青少年身体态度测试指标与方法》,正式实施。课题组建议,体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教育部门联合制定相应的政策,既要紧盯脊柱侧凸,又要做好脊柱健康的前端预防工作。将儿童青少年体质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常规工作,加强《儿童青少年体质测试指标和方法》的宣传推广,统一儿童青少年体质测试方法。对教育机构、健康机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进行规范的宣传、推广和培训。使他们有能力检查异常的身体姿势。同时,各级政府或相关科研机构定期发布权威数据,形成年度公报制度,提高社会知晓率。

家校合作促进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的综合干预计划。梳理国内外关于改善身体姿势的研究发现,单纯运动干预的效果通常是不可持续的,其效果会随着运动干预的结束而逐渐下降。因此,异常体姿的干预需要从测试评估、健康教育、科普宣传、校园支持环境建设、家校结合、运动干预技术推广等多角度开展综合防控工作。前期,课题组在北京西城区进行了综合防控方案。结果表明,综合防治能有效改善青少年头前伸、高低肩、驼背等问题,发病率由干预前的100%、45.5%、13.6%分别下降到78.9%、31.0%、0.0%。早期的经验表明,以校园环境为基础,建立一整套预防和控制方案,对改善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异常体姿是有效的。建议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综合防控方案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和验证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异常体姿防控方法。最后,应指导教育、体育、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身体姿势异常与脊柱健康”联合工作机制,尽快制定并实施《儿童青少年身体姿势健康学校干预标准》国家或行业标准,最大限度地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身体姿势异常提供规范的操作指南, 并动员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指南要求尽快开展身体姿势异常防治工作,快速降低儿童青少年身体姿势异常发生率。

加大运动健康从业人员的覆盖面和培训力度。调动全体教师特别是卫生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促进学生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提出“体育教师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待遇”,应积极落实,让学生健康工作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建议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巩固体育教师和校医的职后培训制度,适当安排专项经费,依托现有的各级体育健康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在国家和省级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中开展异常体姿培训。同时,将培训后考核与职称评定挂钩,探索长效激励机制。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体育科技的引领作用,研发适合国情的异常体态干预“技术包”和“工具箱”,在社会机构层面,面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业人员开展少年儿童体态训练。

将与身体姿势相关的健康知识纳入课本。教育部门要尽快组织力量,将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内容纳入教材编写计划,编写适合不同学龄学生的教材,让更多的儿童青少年掌握良好的身体姿势和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的普及和宣传。应鼓励体育、卫生和教育研究机构研究开发与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相关的科普书籍和视频。动员媒体广泛宣传身体姿势异常的危害和解决方法,鼓励利用全媒体平台,开展各类线上活动,参与科学引导,通过全民互动唤醒观众对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的认识。推动体态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拓宽公众接受相关科普教育的渠道。

未来,要努力构建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友好的环境,逐步使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姿势和脊柱健康筛查做到“贴近”、“常态”、“实时”,让儿童青少年享受到“身体姿势评估、测试结果跟踪、锻炼计划指导、健康知识经常更新”的全方位保障。

如何早期发现脊柱侧凸

据估计,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凸发病率为1%~3%,脊柱侧凸检测者已超过500万人,每年增加约30万人。

当家长看到以下症状时,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尽早确定是否患有脊柱侧凸。

●两侧肩膀高度不一致。

●背部一侧有隆起。

●腰部一侧有皱纹。

●当双侧胸廓不对称时。

(作者: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光明日报联合课题组成员:冯强、周瑜、王福百会、何伟、于欢、凯利、田玉洁、吴健)

(记者金浩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标题: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多少(法律上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多少)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22694.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