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故事(哪吒的故事简介)

1.导读最近《哪吒》上映,好评如潮,票房突飞猛进,成为今年暑期档的一匹黑马。电影中,哪吒从一出生就注定是个“妖”,却要与命运抗争,最终救了陈堂官,十分感人。影片也引起了观众对中国童话的思考,尤其是“哪吒”的形象。本文从哪吒入手,分析了哪吒形象的历史变迁。

哪吒的故事(哪吒的故事简介)

二、哪吒的传统形象哪吒的神话形象诞生较早。早在唐朝,哪吒这个名字就已经出现了。但人们熟悉哪吒,尤其是民间文学中的哪吒形象。大多出自明代的两部小说,分别是《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从创作时间上看,《西游记》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封神演义》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前者更早。其实明朝永乐年间就有《三教寻神》,里面就有哪吒的相关介绍。

《封神演义》沿袭了“三教寻神”的说法,说哪吒是禅宗灵珠转世。他的父亲是陈塘关的连长李靖,哪吒有两个兄弟,金叉和木叉。哪吒的母亲殷太太,怀孕三年零六个月,才生下孩子。但李靖一看,生了个肉球,一怒之下用剑劈了。一个男婴出现在肉球里,带着金手镯,肚子裹着红绫。后来太乙上门,被封为“哪吒”。

哪吒的故事(哪吒的故事简介)

哪吒七岁去东海洗澡,用绫搅东海,龙宫震动。最后哪吒和东海龙王三王子敖丙打了起来,敖丙被哪吒打败抽筋。哪吒闯了大祸,被迫赔了性命。哪吒不想连累父母,割肉还母,析骨还父,被迫自杀。哪吒死后,太乙收回了哪吒的“灵魂”,用莲花和荷叶把哪吒做成肉身,哪吒就“复活”了。后来哪吒辅佐姬发,推翻了商朝,终于完成了使命,成了神仙。其实《西游记》里对哪吒的描述基本和《封神演义》差不多,只不过最后救哪吒的不是太乙,而是佛祖。可能西游记主要写“佛”,所以以佛结尾比较和谐。

哪吒的故事(哪吒的故事简介)

哪吒的民间形象基本上是受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影响。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名为《海中有什么声音》的动画电影,恒空,曾风靡海内外,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大奖。这部漫画代表了国产动画的亮点,所以影响力很大。哪吒“英雄与正义”的形象激励了很多人。正是在这个时候,哪吒的故事和形象走出了国门,“哪吒”这个名字在日本动画和东南亚的一些电视剧中反复出现。

哪吒的故事(哪吒的故事简介)

2003年,国产动画连续剧《哪吒传奇》首播,一度获得国内多项大奖。虽然动画最后没有走出国门,但是哪吒的励志形象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此外,随着哪吒文化的发展,它也在文化旅游中发挥着宝贵的作用。比如四川宜宾,素有“哪吒故里”之称,这里不仅有陈塘关、金光洞等地,还有一座哪吒宫,充分利用了哪吒文化的价值。

但是,哪吒的历史形象最初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不是在元代的“三教寻神”中突然出现的?显然,先说哪吒的历史形象变迁。

三。哪吒历史形象的变化“那”是驱邪消灾的意思,“白”是盘古开天地时的第一声,宇宙开始的声音,象征着不可阻挡的意思。哪吒在民间文学、佛教、道教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民间,哪吒是正义的化身,被称为“三太子”。在佛教中,哪吒被称为佛教的保护者。在道教中,哪吒被称为莲花王子和哪吒的佛陀。哪吒的历史形象可以分为起源、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

1.唐代汉译佛经中的哪吒形象是哪吒神话的源头。在印度佛教中,哪吒的本名是“那巴”,梵文是:NalaKū vara,音译为“那巴朱瓦罗或罗娜九婆”。他是北毗瑟奴天王的第三子,三头六臂。他的职责是保护佛教和世界。随着佛经传入中国,“那巴”逐渐更名为哪吒。

哪吒的故事(哪吒的故事简介)

唐朝时期,唐朝与天竺在佛教方面交流频繁。No 空长安大兴善寺和尚翻译了《北地毗沙门天王咒》等经文,其中说:

当二奶王子手里拿着一把戟,邪恶地环顾四周的时候,白佛说:“我是北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陀三王子。”

关于哪吒和毗沙门天的关系和介绍的书流传至今,广为人知。晚唐时期,有一个关于哪吒在西明寺“贤者显”的故事,把哪吒的影响推向了高潮。据郑洲在《田凯的消息》中的记载:

晚上走在西明寺,脚落到前面台阶上,有东西支撑着…宣遂问:“深更半夜谁在此?”年轻人说:“一个非凡的人,即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哪吒,是护法的原因。

唐朝时期,佛教发展很快,因为大部分统治者都信奉佛教。因为晚唐战乱,百姓生活苦难,哪吒在佛寺“圣人显灵”的故事一经流传,人人都信了哪吒。因此,哪吒的名字在佛教之外的寻常百姓家得到了认可。

可见,到了唐代,哪吒的身世、身世、责任已经初具雏形。这一时期被称为哪吒形象的起源时期。

2.宋元时期的哪吒形象——成长期如果说在唐代的时候,哪吒的名字、地位、身世都已经成型,但是很多关于哪吒的故事在唐代还不够丰富。例如,宋代的五灯节曾经记载:

禅师大同问:“骨归父,肉归母,如何?”

这是哪吒最早割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情节。当时的意思是哪吒作为佛门护法之一,把自己的肉身还给父母。后来一个故事被《封神演义》处理,情节更加丰富。

元代时杂技盛行,有杂技《二郎神醉射锁磨镜》:

我壁哪吒骑出,三头六臂,三头六臂六臂…哪吒怒从心头起,显是三头六臂六兵器…

哪吒的故事(哪吒的故事简介)

杂技在舞台上表演。从这里可以看出,到了元代,“三头六臂”的哪吒形象已经成型。而且这里还说哪吒有“六种武器”,哪吒的形象也越来越成熟丰满。这一时期可以算是哪吒形象的成长期。

3.明代哪吒形象——成熟期在明代,哪吒形象发展迅速,关于哪吒的书籍逐渐增多。其中,明太祖朱迪时期,《三教寻神大全》成熟,第七卷记载:

玉皇大帝哪吒驾于大罗仙下,长六尺,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吐蓝云,踏石,持法,呐喊,云雨,干坤朔。因为世间妖王众多,玉帝命其投降,所以生于托塔王李靖。苏志的妻子生了长子金查、次子木叉和英俊的三胞胎哪吒…

这本书完整地讲述了哪吒的人生经历,并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哪吒不仅是佛教的保护神,也是中国神话的一部分。这对后来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哪吒的故事(哪吒的故事简介)

明朝嘉靖年间,《吴承恩西游记》成熟,其中第五十回写的是哪吒,说哪吒有“变十、变百、变千、变万”的能力。《封神演义》是隆庆万历年间写的,哪吒是《封神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但《封神演义》也加入了很多情节,比如哪吒转世投胎道灵珠。特别提到哪吒是一朵莲花的化身,莲花没有身体,许多法器对他无解。因此,哪吒在武王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到了明朝,哪吒从佛教文化跳到了民间文化和道教文化,哪吒的故事都成型了,他的人格特征也很丰富。此时的哪吒给人一种智慧、勇敢、正义的“正能量”形象。

四。哪吒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哪吒文化始于唐代,逐渐发展成熟于宋、元、明。时至今日,哪吒的传统形象已经定型,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文化方面,哪吒文化对中国文学,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神怪故事和童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哪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在宗教方面,哪吒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社会元素融合,早已脱离传统佛教中的哪吒形象。哪吒在中国佛教和道教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长期以来,哪吒文化与中国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第三,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哪吒形象对青少年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哪吒的故事通过文学作品、漫画、电影、电视剧等方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他智慧、勇敢、正义的“正能量”形象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哪吒的故事(哪吒的故事简介)

第四,哪吒文化在两岸交流和文化旅游中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如今哪吒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作为两岸交流的特色项目已经举办了多次。对两岸文化交流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一下:哪吒是佛教、道教和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但随着哪吒形象的发展,哪吒被重新定义,哪吒的文化值得关注和尊重,哪吒的形象值得尊重和保护。

本文标题:哪吒的故事(哪吒的故事简介)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22919.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