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李志全·俞源
你上一次喝汇源果汁是什么时候?
诞生于1992年的汇源果汁,曾经是“国民果汁”、“民族品牌”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汇源果汁不断被曝出财务危机,导致该公司被HKEx停牌,直至从港股市场退市。就连它的创始人朱新礼也被列为“老赖”。
近日,一则关于汇源的新闻冲上热搜,内容是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汇源”)再次被法院强制执行,执行标的达到15.9亿元。查对APP显示,目前,北京汇源累计被执行金额超过23亿元。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家公司走到这种地步?
累计执行金额高达23亿元。
近日,北京汇源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案号为(2021)京04执314号,执行标的超过15.9亿元,执行法院为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7月5日,“汇源果汁被迫超15亿”的话题甚至冲上微博热搜。有网友说:“汇源果汁好像已经淡出视线了,超市都不卖了。”“我小时候经常喝。当年的国酒,现在都快忘了。”
事实上,北京汇源近年来一直被各种案件所困扰,案件的起因多为票据追索权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公司借款纠纷。查APP显示,截至目前,北京汇源有67条失信记录;被执行人记录8条,执行总金额23272.52万元;高消费限制记录90条。
一位债权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他与北京汇源发生票据纠纷,后申请强制执行,金额达几十万元。起初,北京汇源告诉债权人会分期付款,但执行令发出两年后,他没有收到北京汇源的任何款项。该债权人还表示,在与北京汇源沟通的过程中,感觉对方基本可以拖。“况且北京汇源名下没有房产,即使法院判决执行,也很难执行。”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阮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如果企业有足够的现金,会执行,但估计汇源没有多少现金,不执行的可能性很大。执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估计后续债权人会参与汇源重整,或者在破产重整中申报为债权。银行等债权人一般会先通过法院确认债权数额。
汇源果汁诞生于1992年。当它在2007年登陆HKEx时,它筹集了24亿港元,创下了HKEx IPO的纪录。汇源果汁的创始人朱新礼也被称为“果汁大王”。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汇源果汁不断暴露出债务危机。2018年4月3日,汇源果汁因违规放贷被HKEx停牌,随后未能复牌,直至2021年1月18日从港股退市。2019年5月29日,朱新礼也因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成为“老赖”。
汇源及其创始人朱新礼经历了从“国民果汁”到谷底的巨变。
为什么会掉在这里?
汇源果汁的没落要从收购可口可乐说起。
2008年9月,美国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宣布,计划以每股12.20港元的价格溢价200%收购汇源果汁,总计179.20亿港元。这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当时乃至自身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
据《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报道,当时,为了提高资产的评估价值,汇源大规模扩产,进入上游供应链;另一方面,取消营销渠道,降低成本。
然而,2009年3月,中国商务部依据《反垄断法》叫停了这起并购案,这成为汇源果汁发展的转折点。
前默沙东制药CFO、高级管理会计分析师邹志英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从M&A失败的后果来看,汇源果汁可能没有做好“预案”,所以急于在M&A交易正式完成前砍掉自己的“销售大腿”。
此后,重建销售渠道变得更加困难,但合并案的失败并不是汇源果汁衰落的全部原因。
快消品营销专家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产品层面看,汇源果汁面临着产品老化、渠道萎缩、消费者持续流失的问题。“以前,消费者习惯购买包装食品和饮料,但随着冷链的发展和普及,消费者会直接购买新鲜水果。”
事实上,国内饮料行业在过去十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饮料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瓶装水占全国饮料行业产销量的40.5%,汇源果汁饮料排名第二,占比18.56%。
然而,2019年,包装饮用水、即饮型茶饮料和果汁分别占中国饮料销售额的34.55%、21.12%和15.60%。此外,碳酸饮料也占了14.93%。
汇源果汁也多次跨界收购其他品牌,尝试进军其他饮料。汇源曾以1201万元的高价拿下164个“旭日”商标和“冰茶”特有名称,并以1.17亿元收购三得利食品公司。甚至近几年汇源果汁也尝试过无糖苏打水和NFC果汁,颇受欢迎,但收效甚微。
闲置产能占用大量资金,公司持续亏损,无法提供足够的现金流。在此背景下,汇源果汁的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7年,汇源果汁营收规模从28.33亿元增长至53.82亿元,但同期负债总额从22.64亿元增长至114.03亿元,资产负债率从32.01%增长至51.77%。
2018年3月,汇源果汁出现债务危机。其公告显示,上市公司汇源果汁在未经董事会批准、签署协议并向社会披露的情况下,向北京汇源出借42.82亿元贷款。
由于该行为违反了《上市规则》关于关联交易申报、股东批准和披露的规定,汇源果汁被HKEx停牌,最终于2021年1月18日从港股市场退市。
此外,在停牌期间,汇源果汁被曝出向P2P公司放贷,甚至用果汁还债的新闻。
2019年9月,先锋集团旗下P2P平台工场微金发布4家借款公司以实物抵债的公告。公告显示,宜春市源源商贸有限公司、宜春市汇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虎林市汇源新生态乳业有限公司、虎林市汇源新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因无法偿还418.5万元欠款,拟以汇源果汁系列产品清偿债务。公开资料显示,这四家借款公司的控股股东均为汇源果汁。
图/工厂微金官方微信
债务窟窿有多大?
食品分析师朱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汇源的当务之急是如何依靠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引入资本,在产品和渠道上有所突破。
今年6月1日,北京一中院发布裁判文书,决定对北京汇源启动“预重组”,并发布北京汇源公开招募投资者公告。
公告显示,北京汇源拟重组投资方的条件之一是,应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进行投资重组。拟重组投资人的实收注册资本原则上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且拟重组投资人最近一年经审计的总资产或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或5亿元人民币。
金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重整前是指在破产程序启动前,债务人与债权人通过协商拟定重整计划草案,并通过一定程序取得多数债权人同意后,向法院提出破产重整申请。“预重整实际上并没有进入法律意义上的破产重整程序,而是在为破产重整做准备,以提高启动破产重整后的效率。北京汇源的预重组意味着汇源可能要破产重组,已经在做准备了。”
据朱分析,客观来说,汇源果汁的品牌和市场基础仍有价值,或存在潜在“金主”的可能。事实上,早在2019年4月,天地一号就试图“嫁”回汇源果汁。根据已公布的框架协议,天地一号等向潜在合资公司出资36亿元人民币现金,占股60%,汇源果汁以24亿元人民币及汇源果汁商标使用权持股40%。但三个月后,由于条件尚未成熟,该方案最终夭折。
据行业分析师称,资本气馁主要有两方面的担忧。
一方面是债务问题。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潘鹤林看来,汇源复杂的债务问题是买家不得不担心的因素。
“预重组”公告后,北京汇源仍被法院持续强制执行。除了前述的15.9亿元,7月7日,北京汇源追加了1010万元的强制执行令。
潘麟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既然改制企业是要继承上一个企业的债务,那么在改制之前就必须要把债权债务搞清楚,但这个搞清楚的前提是要申报债权,要经过债权人会议。“汇源的买家要想盘活资产,必须得到债权人会议的同意。债权人会议不同意,企业就破产,然后资产被强制执行,买家什么也得不到。因此,债权人是企业重组的关键。”
王雨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投资人要想进来,需要对整个债权债务、资产、经营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债务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另一方面是管理。据朱透露,在退出汇源后,有资本愿意接手。
在汇源的发展历史上,曾有多位职业经理人加盟助阵,如李锦记酱料集团前CEO苏、百事大中华区前饮料运营副总裁梁家祥等人,轮番执掌汇源果汁,但几乎没有一位任职时间超过两年。
2020年2月12日,辞任汇源果汁董事会主席,其女儿朱也辞任汇源果汁执行董事。不过,在朱看来,虽然退出了董事会,但他仍然是汇源果汁的大股东,而且因为家族管理问题,他也没有资本去冒险。
《中国新闻周刊》就债务和公司重组等相关问题联系了汇源。截至记者发稿,没有任何回复。
主编:张武,文字编辑:董,标题图片来源:创意图片编辑:闹兮
来源:作者:中国新闻周刊李志全俞源
本文标题:中国汇源果汁集团(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地址:https://www.xbwxq.com/a/23351.html
本文来自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377183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